随着人才计划有越来越多的申请人和受养人到港,新香港人的子女可以享有“本地生”资格入读大学。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表示:高才子女以“本地生”身份读大学不公平。港府是否会重新定义“本地生”?通过香港人才计划的受养人是否会受影响呢?
3月19日香港教育局长在立法会上表示:
目前,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本地学生学费水平划一为每年42,100元。而所有教资会资助修课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均不获公费资助,大学须收取至少足以收回所有额外直接成本的学费。按上述原则,大学可因应本身情况及课程成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自行制订合适的非本地学生学费水平。现时,政府没有计划改变相关原则和安排,但就有居留条件限制的受养人签证持有人,我们会考虑参考其他国家/地区做法,检视学士学位课程本地生学费资助的条件及要求,例如考虑有关签证持有人必须于入学前在香港通常居住一段时间,才可以享有本地生学费资助,确保公费善用。
就检视「本地学生」定义的工作,目前进展顺利。我们分别与不同持份者见面,聆听意见。同时,亦参考包括英国、新加坡等地的政策,以及与其他政策部门紧密沟通,现正整理各方意见,深入研究,并综合考虑各种可行方案对人才计划的吸引力、大专院校录取学生的安排、海外人士的入境限制等的影响,审慎评估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及执行细节。同时,为减少新措施对人才子女的影响,我们会积极考虑设立过渡安排。教育局在考虑各项方案后,会尽快公布最新安排。
同时,作为高才通人才协会的会长尚海龙会长也在会议上提出了要充分考虑是否会影响人才来港的意愿。
以下是尚会长与教育局长的提问与回答(部分节选)
尚海龙会长:刚刚正如局长所讲,如果说我们的大学都是面向全世界招生的话,类似哈佛大学或者MIT,如果只是在波士顿地区招生,它只是一个社区学院,它就不会成为全球知名的顶尖大学。所以香港的大学收生方面,我希望都要是朝着收优质学生这个方向进行。因为根据过往几年的调查显示,新来港的人才,特别是人才家庭,三分之二的原因都是香港的教育,有专上教育,有K12的教育,所以他们才选择来香港。所以从这方面,因为有优质教育,人才才会涌港,所以我好关注、持续关注政府所谓的本地生这个检讨,这个检讨如果处理得不慎,有机会很大程度影响人才来港的意愿,而且基本法36条都讲得好清楚,就是香港居民,没有说是“三粒星”的永久居民。也就是说,香港居民都依法享有香港的福利待遇,这个是赋予香港居民的权利,希望政府要关注。我所问的问题是政府和各界持份者的沟通当中,有没有同八大院校或其他自资院校,香港总共十几间的自资院校、八大院校一齐沟通,高等院校的反应如何,他们的态度如何,谢谢!
教育局局长:我们现在对本地生的检讨,目标是我们在新的一个学年联招开始之前,能够尽快公布我们最后的方案。所以先前提到的这个公平性,正如我之前讲的,我们院校是通过联招和非联招的办法,而且我们的高等教育是面向全世界收生,所以一定是以“择优而取”和公平的原则。刚刚也都提到了,保障我们本地生入学的机会,我们每年15,000个本地生的学额是不会变的,那么对于非本地生的学额方面,我们是以额外超收的方式,当然现在如果我们有一些没有资助津贴的本地学生,我们会不会在那15000的学额里另外找一些学额,以至不影响我们本地学生那15000的机会,这个都是我们研究的方案之一。局长针对这个的方案,对于我们的人才吸引或是各项人才计划的影响,其实都是我们这一次的研究或者检讨里面的会综合考虑的因素,亦都包括和大专院校亦都去沟通,他们的学生录取的安排、院校的教学质素、学生质素等等,当然就目前,我们除了八大院校之外,现在主要是针对,经过联招进入八大资助学位的学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而其他自资那些我也都陆续见到对于他们收本地学生是没有限制的,而实录取非本地学生的名额或学额也都有因应实际的情况,有6所亦都调节到有40%的超收学额。谢谢主席。
综上所述:
本地生的定义暂时没有变化,目前方案是受养人(18周岁以下)的学额不变,但很可能会引入分层学费制度或增设“不被资助本地生”类别,或者对受养人在入学前必须在香港通常居住一段时间才可以享有本地生学费资助。
在已公布的数据中,过去3个年学,通过联招途径获得教资会资助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录取的受养人人数分别为62、68以及185人。相信接下来的学年,人数会越来越多,本次本地生的检视将会在新的学年联招开始年公布最后的决定,让我们拭目以待吧。